王明本来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,但是在苏联学习期间,结识了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,成为米夫的得意弟子,后来米夫成为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,王明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,成为米夫在中国的代言人,渐渐把持了中央的大权。
在王明把持中央的那段时间,中国革命遭到了惨重的损害,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,开始长征,红军人数也从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人,几乎遭到灭顶之灾!
多亏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一次会议,批判了王明、博古的错误政策,才扭转了中国革命的道路。
不过,这个时候的王明还在苏联,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国内失势了,仍然以为自己是“太上皇”,1937年11月回国后,继续对中国革命指手画脚,结果遭到了大家的普遍抵制。
直到1938年9月,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,才彻底终结了王明的地位,树立起了毛主席的核心领导地位。
此后的王明,虽然在表面上表示了服从,但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,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,阴阳怪气,有一次因为生病,还造谣说是有人在给他下毒,要害死他。
对王明的无理取闹,毛主席一直采取“治病救人,惩前毖后”的态度,在1945年中共“七大”会议上,毛主席还力排众议,让王明当选为中央委员。
但是,对毛主席的大度与宽容,王明不但不感激,还认为毛主席是在故意整他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明被任命为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、法制委员会主任等职,主持新中国的法制建设,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是,他对过去的错误始终拒绝检讨,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。
1956年1月,王明以去苏联治病为名,一去不回,还在苏联发表了很多攻击、污蔑中国革命的文章,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。
1974年3月27日,王明在莫斯科去世,终年70岁。
纵观王明的后半生,始终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,对中央做出的决议也是阳奉阴违,就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死硬顽固分子,是不值得尊敬的。
再来说博古。
博古的名字是与王明绑在一起的,他的发迹,也是因为王明的扶持。
与王明相比,博古的革命资历更浅,1925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王明的扶持下,好像坐上了火箭一样,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,一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负责人,当时还只有24岁,现在的人听听都感觉不可思议!
博古上位后,把王明的话当成了金科玉律,机械地执行王明的教条主义、“左”倾主义路线,结果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不得不开始长征。
遵义会议时,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批判博古、李德的“瞎指挥”,剥夺了博古的政治和军事指挥权力,让毛主席出山,才让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。
博古与王明有一个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也服从中央的决定,尤其在看到中国革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,博古也对毛主席心悦诚服,甘愿辅佐毛主席。
后来,博古主要从事政治宣传工作,主持创办过《解放日报》和新华社,成为我党在新闻战线上的大功臣。
1945年中共“七大”召开时,博古还当选为中央委员,仍然是重要的中央领导人。
但可惜的是,1946年4月8日,博古与叶挺、王若飞等人一起乘坐飞机回延安,结果在山西黑茶山不幸遇难,年仅39岁。
最后来看看张国焘。
与王明、博古相比,张国焘的革命资历更深,个人能力也更强,堪称毛主席最强劲的对手。
张国焘早在上学时,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,中共“一大”召开时,张国焘还是13位代表之一,并当选为组织主任,比毛主席的地位要高。
此后,张国焘一直都是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之一,还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人,地位非常高。
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,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,野心膨胀,拒不执行中央的“北上”决定,单独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,造成了极坏的影响,毛主席后来曾经说,这是他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”。
但是,历史已经证明,张国焘的“南下”政策是错误的,在遭受了惨败之后,只好又率军北上,与中央红军重新会师。
此后,张国焘受到了批判,心里一直耿耿于怀,最终在1938年4月选择了叛逃,投入了蒋介石的阵营。
起初,蒋介石对张国焘非常重视,让他进入军统,主持反共特务训练,但是,效果并不是很好,张国焘渐渐就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张国焘知道自己不会再得到蒋介石的重用,就带着家人去了香港。
在50年代,张国焘因为生活潦倒,曾经表达过想回老家的意向,毛主席也做出了回应,说回来可以,先要承认错误,并断绝与美国人的联系。
张国焘权衡利弊后,没有同意,而是继续接受美国人的资助,撰写了大量的回忆资料。
1968年,张国焘移居加拿大,最终在1979年12月3日去世,终年82岁。
(参考资料: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》《王明传》《我的回忆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