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杨瑞 央视网
——2024巴黎奥运会系列人物报道之九
北京时间8月8日下午,队长马龙带领的国乒男团3比0战胜法国队挺进决赛。这是36岁的马龙第四次参加奥运会,向自己的第6枚奥运金牌发起冲击,他一出场,不少观众自发起立鼓掌。
这次,“龙队”只在团体赛中出场,不再征战单项。在团体赛的双打比赛中,马龙和队友衔接流畅、配合默契,每次都以3:0轻松战胜对手。速胜后,他都会叠好毛巾,穿上外套,坐到教练王皓身边,观战队友单打。
从伦敦到巴黎,12年间,马龙从最锋利的剑变成了最稳的压舱石。
其实,进入巴黎奥运周期后,“第X次……最后一次”,是马龙最常说的句式。
比如2022年杭州亚运会,他说“这是我的第四次亚运会之旅,之前每次都以为是最后一次,但这次绝对是。”
又比如今年2月釜山世乒赛,他说“这是我的第9个世乒赛团体赛,也是最后一次。”
在如今的马龙身上,不难嗅到时间的味道。2006年,18岁的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块世乒赛金牌,成为“二王一马”时代里一颗耀眼的新星;18年过去,他曾经的队友大多退役、做了教练,过去的“鞍山小马”也变成了“老马”。
在赛后,他会对年轻选手不吝溢美之词,会用行动表示对赛场的眷恋之情——手捧球拍,仔细端详;走过球台,返场摸一摸;候场时,国歌响起会让他瞬间红了眼眶。相比于过往威风八面的“六边形战士”形象,如今的马龙更多了一份“老将”的厚重和感伤。
竞技场上,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,是所有运动员的敌人。再出色的运动员,最终都免不了接受从意气风发到黯然离场的宿命。
在迭代速度尤快的国乒,大部分国手都会选择在30岁左右退役。邓亚萍是25岁,张怡宁是28岁,刘国梁是26岁,王皓是31岁,马龙2008年陪打的对象、奥运单打冠军马琳,到了2012年只能作为陪练和后勤的角色出现。
岁月,也是马龙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其实,他完全有资格在巅峰时刻功成身退,带着超前绝后的辉煌战绩,不留任何遗憾。
在拳拳到肉、生死搏杀的男乒战线,他拿过5枚奥运金牌、30个世界冠军,超越王楠,成为乒坛历史第一人。他横扫的奖项没法数,大满贯拿了两圈,球迷给他做的战绩海报,长到划两三次手机屏幕都看不完。借用国际乒联首席记者亚当·博布罗关于马龙的一句评价——“你正在看到的是,乒乓球有史以来,最伟大的运动员。”
但他偏不。他还留在这一方球台,拼尽全力迎接着一场又一场的鏖战。28岁拿完大满贯,他接着打;31岁做完手术,又被问何时退役,他乖着一张脸说:“我觉得我还能打啊,等我对胜利不再渴望了再说吧。”
一位解说员曾评价马龙说:“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。”一颗冠军的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?它包含了想赢的欲望、不怕输的勇气、纯粹的热爱、持续的专注以及对极致的追求。
马龙从不避讳展露自己对胜利的野心,直言“拿第二名会想哭”,尽管他有着一张极具“欺骗性”的脸,一张总是笑着的、情绪稳定、温暖柔和的脸。
早期,马龙身上的标签,一直与乖巧挂钩,似乎少了一些运动员该有的野性。比如,在父母的记忆中,马龙自小就不需要操心。上午上课,下午练球,晚上回家吃完饭,都不用人催就乖乖写作业。
他只在一件事上较真,那就是“赢球”。马龙父亲回忆:“马龙小时候跟比他大的队员打,输了就一只手擦眼泪,一只手拿着拍追着要跟人家打,不赢不行”。队友于子洋形容和马龙对战的感觉:“一上场就会感觉到一股气场:我比你强。我想赢你。我也最终会赢你。”他说,马龙对胜利的“欲望”是让人生畏的。
在中国,乒乓球是一项特殊的运动,作为国球,大家早已对乒乓球的称霸习以为常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赋予了乒乓球一种神化的想象——赢球是必须的,姿态要轻盈的。但落在每一位具体的运动员身上,一条成为冠军、成为赢家的路,要比想象中漫长得多。
2006年,马龙随队出征不莱梅世乒赛,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。在领奖台上,一脸稚气懵懂的他,站在“二王一马”和“杀神”陈玘中间,年轻、灵巧、技术全面,许多人都默认这个乖顺羞涩的少年,未来会扛起中国男乒大旗。
那一年,马龙18岁,他对教练秦志戬说自己的目标是大满贯。秦志戬笑了笑:“有这种想法当然好,但是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走”。彼时,谁也没想到,距离目标达成,中间横亘着十年的光阴。
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,尽管世界排名长期稳居榜首、保持着外战全胜战绩,马龙最好的大赛成绩只有2012年的世界杯男单冠军。连续三届世锦赛,他都被老大哥王皓淘汰,止步半决赛。教练刘国梁说,“马龙已经三次埋葬了自己”。当时旁人看马龙,已有不少“伤仲永”的论调。
想赢的欲望会折磨每一个追求极致的运动员。马龙是队里出了名的睡眠质量不好,常常做噩梦,各式各样,但往往指向一个共同的原因——输球。
这十年是品味马龙传奇不可或缺的部分。“有的人是爆发式的,有的人是细水长流。我觉得自己属于后者吧。”在那段时间里,马龙被公认为是训练最刻苦的人。
队友于子洋曾和马龙同吃同住同训练,他分享了马龙在每一个训练日的作息安排。“如果是一天三练,就是上午9点15分到11点半或12点,下午3点半到5点,晚上7点到9点;如果一天两练,晚上会休息或做康复训练。”马龙的老对手奥恰洛夫说:“每一天他都是激励我去到训练馆的理由。”
哪有什么天生的“六边形战士”,不过是被日复一日的训练、比赛、学习、分析“填平”了弱点。有记者问马龙,成为冠军的路上,需要舍弃什么东西?他只回答了两个字:“舒服。”对于这一点,刘国梁有过非常生动的诠释,他曾批评许昕:“哈哈,哈哈,等于自杀……哪有这么阳光的奥运冠军?”
如果一次失败,等同于一次埋葬,那么能把马龙从低谷中救出来的,唯有一次次拼尽全力后的胜利。
2015年苏州世乒赛,马龙战胜了队友方博,拿到了他的第一个世锦赛男单冠军。他把手放在耳边,接受全场欢呼;他一跃而起,跳上球台。这个看上去最不“马龙”的瞬间,或许才最贴近他的底色。太久的失败,太久的沉闷,终于通过这一次关键的比赛彻底扭转过来。“我不愿轻易去亵渎自己对于胜利的渴望。”
如果仅仅止步于此,一个天赋超群的运动员,靠好好训练,取得瞩目成绩,马龙的故事还不会如此触动我们。
我们都听过一个简单的道理:赢一次容易,但经年累月的坚持很难。你必须有一份经得起消磨的热爱。“热爱”是消耗品,时间会消磨,失败会消磨,伤病也会消磨。
疼痛是从2007年开始的。由于长时间的运动磨损,马龙左腿的膝盖开始钙化。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,马龙因伤退赛了好几次,8 个月没参加国际大赛。2019年,马龙去美国做了膝盖和手腕手术,“想用这场手术,换两三年的职业生涯。”那段时间,马龙还剃了光头,寓意“从头再来”。
回国后,他接受着枯燥的康复训练,碰不了乒乓球,看着队友训练又着急又心痛。手术过去三个月,他以连续输球的方式,重返赛场,但他仍然是高兴的。“这么长时间不打球,反而让我意识到自己多么热爱这项运动。那几个月里,偶尔可以练一次,就特别开心。”
一次次的煎熬、伤病、失败,可以打垮一个人,也可以抛光一颗冠军的心。马龙在“爱乒乓球”还是“爱冠军”之间纠结了很久,“2016 年之前我的目标是拿冠军,那 2016 年之后,我的目标就变成了,能够站在我热爱的球台前继续打球。我太热爱乒乓球了,我怎么能不热爱它呢?我能做到的就是,不问终点,全力以赴。”
一颗冠军的心,是想赢,但从来不只是为了赢。所以,没有冠军也要打,哪怕没有奥运会也要打。
人们热衷于宣扬少年天才横空出世,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神话,在体育故事里,热爱仿佛已成为一个泛滥而俗套的主题,但真正的热爱和坚持,却永远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今年4月,澳门国际乒联世界杯男单决赛上,一度三局落后的马龙上演大逆转,最终4:3击败队友林高远,夺得个人第三个世界杯单打冠军。国际乒联发文盛赞:G.O.A.T(历史最佳)回来了!
对马龙而言,这个冠军意义非凡。12年前,风华正茂的他在利物浦男子单打世界杯中首次拿到“三大赛”单打冠军;12年后,不再年轻的他又一次站上世界杯最高领奖台。马龙感慨:“12年也是一个轮回,任何时候,都有比放弃更好的选择。感谢没有放弃的自己。”
这就是马龙。
时间回到2022年成都世乒赛男团决赛,当马龙击败德国华裔选手邱党,将国乒男团的比分优势扩大到2:0后,他对即将接棒上场的队友这样说道:
“继续战斗!”
赛事预告
8月9日 21:00
乒乓球·男子团体决赛
马龙 樊振东 王楚钦
敬请期待
2024-08-09
监制:李绍飞
编辑:杨瑞
插画:廖育军Raphael
审校:寒冬、天明
原创声明: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阅读原文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
央视网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原标题:《马龙:还在场上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