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知识变得好记一些,好懂一些,好用一些呢?这就涉及到了教师技能中的一项重要技能——讲解技能。我们将从概念、功能、要求和类型四个方面为大家讲解。
数学课堂教学的讲解技能,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,引导学生分析、综合、理解、概括,形成数学概念、定理、法则等的教学行为方式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,其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进行剖析,把握其组成的要素和过程,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联系,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其中的规律。
讲解技能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。新知识的获得,主要依赖原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,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。主要任务是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,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沟缝,以及剖析新知识本身各要素增加的联系。
1、传授知识。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,使学生了解、理解和充分记忆所学的知识。
2、激发兴趣。通过生动、活泼和有效地讲解,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。并通过讲解内容的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思想。
3、培养能力。通过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,并传授思维的方法,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,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。
1、讲解要有目的性
(1)目标明确、内容具体。
(2)重点突出,难点突破,分析透彻。
2、讲解要有针对性
(1)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、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。
(2)切中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。
3、讲解要有科学性
(1)结构合理、框架清晰。
(2)条理清楚,层次分明。
(3)观点正确,证据、例证充分,并能透彻分析 例证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。
(4)时控得当。
4、讲解要有艺术性。
(1)语言流畅,准确、明白、生动。
(2)善于启发学生思考。
(3)注意形成连接。
(4)善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,及时调整讲解的方式和程序。
(5)讲解要同演示、提问、板书等其他技能有机配合。
在讲解中教师们也要避免以下问题:
错:即错说错讲。
浅:即知识传授不到位、重点不突出,难点没突破,照本宣科,浅尝辄止。
散:教师没能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,讲授的不系统、不集中,缺少必要的概括总结。
乱:教师思维混乱,讲授无序,东一榔头西一扫帚。
泛:讲解空泛。
偏:讲解偏离了教学目标。
我们将讲解技能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型,下面进行逐一讲解。
一般用于(概念课和习题课)概念的定义、题目的分析、公式的说明、符号的翻译等等。因其说明的内容不同又可分为:
(1)分析性说明(常用于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)
范例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?
定义: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。进而由定义作分析性说明:①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,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②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,那么它的两组对边一定分别平行 ③“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”与“它是平行四边形”是一回事④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, 它不是平行四边形。通过分析说明,使学生理解定义的条件与结论是“一回事”。
(2)翻译性说明。例如,数学符号“ ≥”,“”,代表什么意思, 比如椭圆的焦点和指数函数的符号的说明等等。
(3)类比性说明。为了把那些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说明白,可以拿人们可见的具体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较。
范例 比如讲解椭圆的概念这节课拿圆的定义形成过程做类比。如单项式与多项式、整式与分式、乘法与乘方、方程与不等式、全等与相似、相似与位似、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,函数与映射等概念,我们都可以将它们看作有特殊关系的并列概念.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以借助它们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,利用已知概念来实现对相应未知的、抽象的概念的形成与理解。
用于对抽象概念的描述或抽象结果的描述(常用于概念课的讲解)。根据描述方式不同,描述又可分为:
(1)概要性描述:对人事物的特征,要素作该概述。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指对概念、公式的构成、特点以及规律的概述。
范例 对集合定义的概要性描述。
集合——数学大厦的根基:集合是原始概念是描述性概念,无准确定义,如点、数、直线等一样,集合是什么通俗地说,它是一些元素组成的集体,20世纪以来研究表明,不仅微积分的基础——实数理论奠定在集合论的基础上,而且各种复杂的数学概念都可以用“集合”概念定义出来,各种数学理论又都可以“嵌入”集合论之内。
对这类描述要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引用有关数字资料,要注意揭示事物的结构层次间的关系。
(2)程序性描述: (用于对陈述性知识的描述)按事物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描述 例如平面上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圆。以及讲解椭圆的形成过程。定义中描述了圆是怎样产生的,“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”就是揭示了圆的本质特征,此种描述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关节点。
(3)例证式描述;举出有代表性的人们比较熟悉的有说明力的例证来描述事物。
范例 对“指数爆炸”的描述。
如果1个细胞能分裂成2个,那么,60代以后,产生的细胞总量用一个一秒钟能数100万的计算器来算,需要366个世纪!同理,一旦人口失控,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。以此来看指数函数。以及指数函数用折纸的方法来讲解也是一个例证的过程。
主要用于命题、定律、法则、公式的获得和定理的证明,它是数学课堂讲解的主要形式之一(常用于定理课的讲解)。能提出具体对象,进行观察、比较、分析,归纳出一般结论。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讲解过程。
例如:勾股定理和几何概型的讲解过程。再如关于“角”的概念的深化与系统化。
首先罗列出“平面角”、“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”、“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”、“二面角”、“二面角的平面角”各种定义,进行对比。 然后对“角”的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,进一步认识到空间 “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”、“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”、“二面角”都是在“平面角”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的;反之,这些空间的角都又是转化为“平面角”来表示的,只有“二面角”是通过“二面角的平面角”来表示。概念讲完后,教师要及时地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。
是数学课堂讲解的主要形式,也用于定理、法则、公式的获得,但它与归纳型讲解相反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,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讲解。(常用于定理课的讲解)
例: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所讲的四边形一章,就是先讲解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,然后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来定义特殊的四边形,例如矩形、菱形、正方形,同时,这也是遵循概念的讲解由内涵到外延的过程。
编辑:李佳航、洪寅莹、郭玉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