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说:冯骥才年轻时跟儿子一起踢球
上中学后,我进了校队,常常梦想何时能成为足球明星。然而,身高很快长到1.93米,被篮球教练看中,进入天津男篮打了中锋。但是,心里一直挂念着足球。
最早看世界杯是看电视。1981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英国。在伦敦,当时英中文化协会的人员问我有什么要求,我说想看一场足球赛。对方说:你运气真好,现在正好是英超。他们给我买了一张票。那是我第一次看现场,感受到欧洲浓浓的足球气氛,出了地铁就看到卖各种纪念品的,我还买了喇叭和一条阿森纳的围巾。
那个足球场很大,与我家对面那个足球场一样,我感到很亲切。那一场比赛是阿森纳对考文垂,踢得波澜壮阔。回国后我写了一篇文章《足球狂》。
后来,我还差点写关于中国足球的电影剧本。这是我答应谢晋导演之邀准备创作的,也与我童年的足球梦有关。但是没写成。有一次国际比赛,我和谢晋都佩戴了记者证,坐在记者席上,准备赛后采访中国队教练高丰文;我们边看球边讨论,找创作感觉。结果国足败于泰国队。赛后高丰文说,不能不承认,这其中有个人技术能力问题。我一听,心凉了,没有了创作激情。
图说:1990年冯骥才与谢晋导演在亚运会上观看足球赛
每一届世界杯,我只要在国内,每场都看。我曾经给媒体写了三届世界杯评球文章。给天津本土报纸《今晚报》写球评那届,我每天熬夜看球,凌晨4点看完球,决定写哪场,一个小时内写完,编辑在我家楼下等着呢。没力气下楼,把稿子和小石子放在篮筐里从4楼窗户顺下去,编辑拿着跑回报社排版当天见报。我洗把脸睡觉,9点起来吃点东西,白天上班(写作)。听报社的人说,球迷每天等着看球评文章,世界杯那个月报纸每天加印几万分。洛杉矶世界杯时,我在国外,就在旅馆写文章,发传真回国内。三届世界杯,我写了六七十篇文章,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汇集出版了《我的太阳——纸上踢球》。我写的有关足球的文章《国家荣誉》进入了课本。
我太喜欢足球了,我喜欢世界杯盛大的开幕式和主题歌。C罗、内马尔等很多球员我都喜欢,我依然认为梅西是最好的球员之一,他在人群中那么出神入化。
我今年80岁,不会像以前那么熬夜看球了。我爱足球,足球给我带来无限的激情、力量和热情。(冯骥才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